词典释义 (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)
于肃清朝,昭报是岂。
于 ( 於 ) yú《國語辭典》于 [ yú ]動去、往。《文選·曹植·責躬詩》:「煢煢僕夫,于彼冀方。」取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「晝爾于茅,宵爾索綯。」《孟子·萬章下》:「殺越人于貨,閔不畏死,凡民罔不譈。」介在。《儀禮·士昏禮》:「婿立于門外。」同「於 」。以、用。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「楚自克庸以來,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,于民生之不易,禍至之無日,戒懼之不可以怠。」對、對於。《詩經·邶風·泉水》:「有懷于衛,靡日不思。」至、到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「以恬養性,以漠處神,則入于天門。」依照。《書經·盤庚下》:「歷告爾百姓于朕志。」為了。《孟子·萬章上》:「唯茲臣庶,女其于予治。」連和、與。《書經·康誥》:「告汝德之說,于罰之行。」助用於句首或句中,無義。如:「鳳凰于飛」。《詩經·周南·葛覃》:「黃鳥于飛。」用於句尾,表示疑問的語氣。《呂氏春秋·審應覽·審應》:「然則先王聖于?」同「乎 」。名姓。如明代有于謙。于 [ xū ]歎表示感嘆的意思。《詩經·周南·麟之趾》:「于嗟麟兮。」通「吁」。肃 ( 肅 ) sù肃 [ sù ]恭敬:~立。~坐。~然。严正,认真:严~。~静。~穆。整~。躬身作揖,迎揖引进:~客。萎缩:~杀。清朝 qīng cháo清晨。 三国 魏 阮籍 《咏怀》之七八:“清朝饮醴泉,日夕栖山岗。” 宋 苏辙 《僧伽塔》诗:“方丈近闻延老宿,清朝留客语逡巡。” 明 唐寅 《白发》诗:“清朝揽明镜,元首有华丝。”清明的朝廷。《后汉书·列女传·班昭》:“吾性疏顽,教道无素,恒恐 子穀 负辱清朝。” 唐 罗隐 《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》诗之二:“敢恨甲兵为弃物,所嗟流品误清朝。” 宋 苏轼 《故李承之待制之六丈挽词》:“清朝竟不用,白首仍忧时。” 明 刘基 《拟连珠》之六八:“舞法之吏,不乐清朝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昭 zhāo《國語辭典》昭 [ zhāo ]形明亮、光明。《詩經·大雅·抑》:「昊天孔昭,我生靡樂。」明顯的。如:「天理昭昭」。名光線。《呂氏春秋·審分覽·任數》:「目之見也藉於昭,心之知也藉於理。」古代祖先宗廟的排列次序。始祖廟居中,左為昭,右為穆。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「大伯、虞仲,大王之昭也。」姓。如戰國時楚國有昭奚恤。動顯揚、使彰明。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:「以昭周公之明德。」《文選·諸葛亮·出師表》:「論其刑賞,以昭陛下平明之理。」报 ( 報 ) bào报 [ bào ]传达,告知:~告。~喜。~捷。~考。~请(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)。~废。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、信号或出版物:简~(文字较短、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,印发给有关部门)。电~。情~。晚~。画~。~端。回答:~答。~恩。~仇。~国(报效祖国)。~酬。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:~应。是 shì《國語辭典》是 [ shì ]名对、正确。如:「自以为是」、「积非成是」。事情。如:「国是」。姓。如唐代有是光。动赞成、称赞。如:「是古非今」、「深是其言」。表示肯定判断的话。如:「我是学生」、「他是外国人」、「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。」表示存在的事实。如:「全身是伤」、「满身是汗」。对命令的应答之词。如:「是,我这就去。」、「是,我马上就来。」形这。指示形容词。如:「是人」、「是日」。《论语·学而》:「夫子至于是邦也,必闻其政。」代此。指示代名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「是乃仁术也,见牛未见羊也。」连于是,表示前后相关。《书经·禹贡》:「桑土既蚕,是降丘宅土。」《管子·心术下》:「心安是国安也;心治是国治也。」助用于句中,使宾语提前。如:「惟命是从」、「惟利是图」、「惟你是问」。岂 ( 豈 ) qǐ/kǎi岂 [ qǐ ]助词,表示反诘(➊哪里,如何,怎么,如“~敢”,“~堪”,“~可”,“~有此理”;➋难道,如“~非”,“~不”,“~有意乎”)。岂 [ kǎi ]古同“恺”,快乐。古同“凯”,胜利的。
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