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,后来又叫停?中国能赶上大航海时代吗?

明朝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,后来又叫停?中国能赶上大航海时代吗?

然而,如此壮举却在第七次远航归国后戛然而止。1424年朱棣病逝,继位的仁宗朱高炽以“远航耗费巨大”为由断然叫停。更深层原因,实为明帝国国策的转向:

财政难以为继:七下西洋所耗银钱粮米堪称巨万,对农业帝国的财政是沉重负担。仅前六次航海,官方记载耗费白银就超过六百万两。

战略重心北移:北方蒙古威胁日益加剧,迫使明朝将资源投入长城防线。远洋探索被视为“不急之务”。

文官集团阻击:儒家士大夫视远航为“劳民伤财、好大喜功”,其主张“寸板不许下海”的海禁政策逐渐占据上风。

郑和的远航早于哥伦布横渡大西洋近90年,其舰队规模与技术亦远超西方早期探险船队。但大明帝国终究与那个改变人类命运的大航海时代擦肩而过。

郑和远航的核心是“政治展示”与“朝贡回馈”,其逻辑是内向的帝国秩序维护;而西方大航海则以经济利益为原始驱动力,追求贸易航线垄断与海外殖民扩张——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航好望角后,直截了当要求垄断印度洋香料贸易。

当西方冒险家的小船载着对黄金与香料的渴望驶向未知时,明朝却最终选择了“片板不许入海”的保守国策,以“重本抑末”的思维主动退出了海洋探索的赛道。

回望郑和宝船远去的帆影,后人常扼腕叹息。大明王朝集举国之力造就的航海奇观,终究在财政压力、陆权思维与内向政策的围困中走向沉寂。当帝国主动关闭面向海洋的窗户,便注定与那个由海洋连接、贸易驱动的近代世界失之交臂。

历史没有如果,但郑和的航迹在浪涛中留下的疑问却始终回荡:当机遇的季风再次吹起,一个民族能否真正拥抱海洋,而非筑墙自守?郑和远航的终点,或许正是中国大航海时代思考的起点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MSC Software软件:实现工程领域创新与优化
365bet官网备用网站

MSC Software软件:实现工程领域创新与优化

07-06 👁️ 4768
解答 - 通过质因数分解求最小公倍数(LCM)
计算机视觉三顶会(CVPR&ICCV&ECCV)历年举办时间和地点等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