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淄博,这样的“微法庭”有57个,马锡五“携卷下乡、就地办案”的优良传统焕发新活力。“打官司并不是化解矛盾的唯一办法,矛盾越小越好化解,最理想的状态是止于未发”,淄博中院副院长徐兴军说。淄博法院做到靠前再靠前一步,努力让更多矛盾纠纷消弭于萌芽。
沂源是林果大县,然而随着果品经济发展,各类纠纷逐年增加,“果农的法律意识不强,以前因交易不规范,衍生大量问题,一些果农劳增产不增收,有的陷入无休止的诉讼当中。”沂源法院院长戚发俊介绍。“靠前一步”产生明显效果,今年以来沂源全县涉果业链纠纷下降70%以上。
沂源法院东里法庭践行马锡五审判精神,上门开庭让群众少跑腿。
博山区法院则主动参与辖区村级合同清理专项整治活动。“相当于给村居做免费体检,用少量投入取得更大效果。”博山法院院长姜冰说,该院指导制定村规民约,为160多个村居社区提供规范化法律指导,今年底将实现全覆盖。
诉源治理不能只靠法院“单打独斗”。“我们不仅要审理好案件,也要主动融入多元治理,推动形成诉源治理大格局。” 淄博中院院长梁久军如是说。
打开淄博法院开发的诉源信息平台,可以看到各类涉诉信息。依托平台,淄博建立了对“万人成讼率”数据定期报告制度,为党委综治考核通报提供数据支撑。
张店区湖田镇湖田法庭辖区覆盖大部分城乡结合部、化工区以及棚户区,矛盾一旦产生化解难度较大。张店法院院长任永介绍,该院与湖田街道党工委共同探索,形成诉源治理“湖田”模式,迄今已成功协助化解矛盾纠纷近400件。
以淄博法院为典型代表,山东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,截至11月30日,今年已发起诉前调解67.9万件,比去年同期增加22.1万件;诉前调解成功37.3万件,比去年同期增加7.3万件,调解成功案件数居全国第二位,收案同比下降11.93%。
【新华社】沂蒙山区里的“流动法庭”
换上法官服,别好法徽,带上宣传资料,李敦刚和王超开车向村里驶去。普法,是沂源县人民法院东里人民法庭的法官在苹果销售季必做的事。
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,由于法庭与管辖的4个镇最远距离达几十公里,这些年来,法官们把法庭、宣讲台“搬”到果园、村里、农户家中,延伸司法服务触角。
得知有法官要来送合同范本,西里镇翟家庄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挤满了人。“乡亲们,以往因果品交易引发的纠纷多,这次我们带来了四类合同范本,涉及买卖、仓储、承包和劳务用工,大伙用的时候可以到村委会要。”今年38岁的法官李敦刚说。
“我们还带来了欠条范本,大家一定要记住,借钱的时候光有口头约定没用,日后打官司很麻烦。”法官王超一边向村民发放果品储存销售风险提示单等资料,一边叮嘱大伙一定要认真看。
李敦刚(右)在指导果农写果品仓储合同(受访单位供图)
宣讲结束后,村民老翟主动找李敦刚诉苦。老翟认为,隔壁扩地恶意侵占了自己的土地,“我要打官司,我要告他。”
李敦刚在基层工作多年,深知这类事只要双方能把理说明、把气捋顺,就可以顺利解决。田地里,李敦刚仔细听了双方陈述,并用尺子量地,明确了双方土地的“分界线”。在法官耐心劝说下,邻居主动向老翟道歉,双方握手言和。
返程途中,李敦刚和王超在车里讨论起次日要开庭的案情,50多分钟的车程变成了“车载庭务会”。据统计,东里人民法庭的2辆车年累计行程近12万公里。
东里人民法庭庭长齐元林介绍,有些村民腿脚不便或不愿耽误农活,无法到达庭审现场,他们便前移司法服务窗口,把法庭开到村民身边,“树上、凳子上、炕头……只要是可以放正国徽的地方,我们就可以开庭。”
法官在果园里开庭审理果品纠纷案件(受访单位供图)
“流动法庭”在沂蒙山区上流动,满足了群众的司法需求,也让法治思维慢慢在群众心里生根发芽。齐元林介绍,今年的案件数量较去年下降30%,一审服判息诉率约97%,调撤率超70%。
不仅如此,东里人民法庭还在辖区内设立了3处乡土调解室,聘任了6名当地人专门负责诉前调解。
今年52岁的张厚梅就是其中之一。张厚梅说:“农村的矛盾多数都围绕着家长里短。我当过10多年村干部,什么人是什么脾气、该怎么劝,我都有数。”
近年来,东里人民法庭乡土调解室共疏导、化解纠纷300余件,涉及近千人。(记者张力元、杨文)
【大众日报】淄博法院建成诉源信息平台,精确呈现“万人成讼率”
淄博中院在以现行案件数量为基础计算“万人成讼率”的基础上,创新性提出以诉讼主体数量为基础的“万人成讼率”计算新模式,依据辖区法院涉诉案件录入信息,将已立案的一审民商事案件中的原告、被告、第三人按其户籍地或住所地归至各区县、乡镇街道、村居社区,与该区县、乡镇街道、村居社区的人口相比较得出“万人成讼率”指标,同时根据涉诉案件类型进行行业诉源治理指标分析。
为了更精确地呈现“万人成讼率”,淄博中院指导、会同沂源县法院自主研发了“诉源信息平台”。该平台经沂源县法院试运行后,2021年4月2日在全市两级法院全面投入使用,目前运行状况良好。
【大众日报】淄博法院诉源治理打通诉讼服务最后一公里
今年以来,淄博法院立足抓末端、治已病和抓前端、治未病,不断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机制,全面推动以源头预防为先、非诉机制挺前、法院裁判终局为核心的诉源治理新实践,以“老马调解工作室”为代表的“民间”调解室应运而生。数据显示,淄博法院诉源治理成效显著,今年1-10月,淄博法院新收各类案件91136件,同比减少7.65%,降幅全省第一。
【闪电新闻】结案率89.89%,同比缩短20.41天 淄博中院“E+四联”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
近年来,淄博中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,按照最高法院“三个面向、三个便于、三个服务”要求,将人民法庭工作融入市域社会治理格局,打造新时代马锡五式人民法庭淄博样板,助力构建“党建引领、智慧诉服、E+四联”矛盾纠纷“一站式调处、全链条解决”模式,不断推进法治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和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。2021年1至9月,全市29处人民法庭结案率89.89%,平均办案周期36.26天,同比缩短20.41天;一审服判息诉率91.83%,同比提高4.13个百分点;调撤率58.03%。全市法院收案数量同比下降17.69%,实现“收案下降、质效提升”的良好效果。
【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】淄博法院诉源治理实现质效提升
近年来,淄博中院法庭建设和诉源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,淄博中院开发建立诉源信息平台,系全国首个涉及诉源信息自动检索平台,淄博市周村区法院“微法庭”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,张店区法院打造诉源治理新模式,博山区法院出具淄博市第一份“诉前调”案号调解书,沂源县法院结合产业特点,出台果业链纠纷源头预防工作意见。
【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】文明乡风重回“落后”村,这个村书记做了啥?
淄博市周村区杏元子村的村支部书记董锋,是淄博市周村区人民法院退休的一名老庭长,他曾担任过长达八年的法庭庭长职务,现如今又肩负起了“杏元子村微法庭”特邀调解员的任务。
在微法庭调解平台的助力下,董锋进村时的十几起信访案件全部化解,牵扯46户的纠纷案件全部化解,避免了8起行政诉讼案件的发生,38起侵权案件或信访案件的出现,通过微法庭调解平台调解了四起纠纷,没有一起经过微法庭转入诉讼程序的纠纷案件,彻底把纠纷解决在了未发。
▼
关注©山东高法
编辑:石慧、孙佳
审核:傅德慧
编辑:石慧、孙佳
审核:傅德慧
遇见 • 这城山水
重磅!最新修订《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指南》共24条
一方婚前付首付,婚后双方共同还贷,如何分割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