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像不像中医的以形补形理论?
所以大名鼎鼎的李时珍也采信了这种说法,他的《本草纲目》中有记载:“狼……其肠直,故鸣则后窍皆沸,而粪为烽烟,直上不斜”。
烧狼粪以获得直烟的说法就这样一代代被锤死了下来。
然后北宋钱易云给出定论:
凡边疆放火号,常用狼粪烧之以为烟,烟气直上,虽烈风吹之不斜。烽火常用此,故谓“堠”曰“狼烟”也。
“狼烟”就正式被定性为使用了狼粪作为燃烧材料。
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。
在西周时代,就有“烽火戏诸侯”的说法,“烽火”指的是“昼则举烽,夜则举火”。这里的“烽”就是指烟,用木柴杂草烧出来的烟。
晚上靠火的光亮传信,白天就靠浓烟传信。
其实烧烽火的材料就是普通的柴薪。荒漠上生长着胡杨、红柳、罗布麻、芨芨草、白茨、骆驼草、甘草、旱芦苇、梭梭等,这些都可做燃料。
如何让烟更浓呢?烧过柴火的朋友就知道,只要是湿材,必然烟熏眼睛。
唐朝兵部《烽式》里明文规定:
每岁秋前,别采艾篙、茎叶、苇条、草节,皆要相杂,为放烟之薪。
这说明,烟是由燃烧“艾篙、茎叶、苇条、草节”等产生的。
如何让烟更直呢?当然不是狼粪,是要使用烟囱的。
《烽式》规定了烟囱的做法:
置烽之法:每烽别有土筒四口……其烟筒各高一丈五尺,自半以下,四面各间一丈二尺,向上则渐锐狭。造筒先泥里,后泥表,使不漏烟。筒上着无底瓦盆盖之,勿令烟出;下有乌炉灶口,去地三尺,纵横各一尺五寸,着门开闭。其乌炉灶门用木为骨,厚泥之,勿令火焰烧及。
这样烧出来的烟自然聚而直,风吹不斜。
那么,为什么唐朝把这种烽火称之为“狼烟”呢?
唐朝前期的主要边患是突厥,而突厥正是一个是狼为图腾的民族——“旗纛之上施金狼头,侍卫之士谓之附离,夏言亦狼也”。
唐朝后期的边患,变成了回纥和吐蕃。回纥同样以狼为图腾,吐蕃地属狼星分野:《旧唐书•天文志》说“今之西蕃、吐蕃、吐谷浑及西南徼外夷,皆狼星之象”,所以唐人称吐蕃为“狼蕃”。
只要遇到边患,基本上就是这些与狼有关的少数民族侵袭,烽火台点火示警,就是告诉后面的军队,前线“狼来了”——因为“狼”而燃“烟”,可能才是“狼烟”一词的正确来源。
到后来,文人们不加验证地揣测,想当然地记载描写,让越来越多未见过烽火、狼粪、狼烟的人信以为真了——何况还有《本草纲目》背书。
狼烟就是烧的柴火,牛粪、狼粪可能确实容易发烟,偶尔添加当然可能。但是真正打起仗来,要去搜集那么多狼粪囤积,不可能也没必要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